身邊很多朋友都曾經對中醫抱著懷疑的態度,其中一個主要原因,就是中醫師在診斷及解釋病情時,很多時都用「濕氣重」做總結,未能有效令求醫者進一步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,但其實在「濕氣重」三個字之餘,新一代中醫師還會有其他講解。
人類身體本有七成由水分組成,有濕有水非常合理,但當因體外或體內環境改變時,體內水分的比例將失去平衡,如此就是「濕氣重」三字的理解。體外因素可為天氣、季節等令空氣中濕度過高,人體此時通過對流、輻射和蒸發等散熱的方法將受影響,體內水分難以蒸發散熱排解,謂之濕氣重;又可因著體內環境,如內分泌或荷爾蒙失調,令體液分泌過多,都屬於濕氣重的範圍。
中醫也好,西醫也好,跟病人解釋病情,最重要令對方理解明白。新一代的中醫師,大都會借用現代醫學術語,令求醫者更易理解病情,例如筆者最常處理的頸椎病,在提到中醫術語「筋縮」之餘,亦會借用現代解剖學知識,解釋病人的頸椎病是跟椎動脈、神經根,還是跟骨骼錯位相關;處理失眠時,在提到中醫術語「心火」、「肝火」之餘,亦會借用現代醫學術語,要解釋清楚到底是受影響於精神壓力所致的焦慮情緒,還是燥狂等不同情緒。
中醫是一門傳統醫學,有自己獨特的術語,同時亦要跟隨時代進步,活用現代醫學術語,不進則退。如有任何對中醫術語的疑問,可向註冊中醫師查詢。